发布日期:2025-05-07
脓毒性休克是儿童重症感染中的常见病因,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随着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儿童脓毒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也在不断优化。202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基于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研究的进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2015版共识进行了全面修订,联合发布了《儿童脓毒性休克管理专家共识(2025)》(以下简称“2025版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指导。共识梳理了关键要点:
2025版共识引入了PSS评分,强调器官功能障碍的评估,诊断更加精准。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也更加个体化,注重容量反应性和耐受性的评估。
2025版共识对抗感染治疗和液体复苏的时间要求更加严格,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诊断脓毒性休克后1小时内启动抗感染治疗。
2025版共识的制定基于多学科专家的协作,结合了国内外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确保了共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以下为《共识》的推荐意见摘录:
尽可能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留取病原学检测标本(9.00 分)。
诊断脓毒性休克后1h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及时清除感染病灶(8.79分)。
脓毒性休克患儿早期实施液体复苏,单次复苏液量为10~20mL/kg,5~20min输注完毕;存在严重肺损伤或心功能不全时减慢输注速度,每次液体复苏后进行容量和心肺功能评估(8.70分)。
脓毒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前评估容量反应性和容量耐受性,液体复苏过程中密切监测是否出现容量过负荷(8.58分)。
首选平衡晶体液或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晶体液使用后仍存在低血压或合并低蛋白血症时加用白蛋白(8.27分)。
脓毒性休克患儿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低灌注,应及时启用血管活性药物(8.70分)。
首选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线血管活性药物;需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维持血压时启用血管升压素;合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且一线药物无效时适当加用其他类型正性肌力药物(8.58分)。
临床观察指标结合血流动力学监测,制订复苏目标,指导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8.67分)。
脓毒性休克尽早进行呼吸支持治疗(8.27分)。
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按照「儿童 ARDS 诊断和管理指南(第二版)」的 推荐给予呼吸支持(8.82分)。
脓毒性休克合并液体过负荷或利尿剂治疗无反应的 AKI 患儿进行肾脏替代治疗(RRT)(8.85分)。
不推荐在脓毒性休克患儿中常规使用血浆置换(7.88分)。
体外膜氧合(ECMO)可作为难治性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挽救性治疗措施(8.03分)。
脓毒性休克患儿使用镇痛镇静药物以加强器官功能保护(8.30分)。
动态监测脓毒性休克患儿凝血指标(8.76分)。
儿童脓毒性休克抗凝治疗的时机,需根据患儿的凝血功能状态确定(8.42分)。
经充分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脓毒性休克患儿可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GC),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儿不建议常规使用(8.36分)。
不推荐脓毒性休克患儿常规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于部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可考虑应用(8.27分)。
控制血糖目标7.8~11.1mmol/L,不推荐严格控制血糖(8.33分)。
脓毒性休克合并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时不推荐使用左旋甲状腺素(8.21分)。
在确认胃肠道血流灌注稳定且无肠内营养禁忌证情况下,可启动早期肠内营养,同时密切监测胃肠道并发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是肠内营养的禁忌证,可早期滋养性喂养以改善胃肠道血流和功能(8.85分)。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脓毒性休克患儿,建议使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70g/L时输血)。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暂无输血阈值的推荐。对血小板减少的非出血性脓毒性休克患儿,不推荐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不推荐对脓毒性休克无出血风险的患儿进行预防性血浆输注(8.42分)。
2025版《儿童脓毒性休克管理专家共识》在2015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与修订,引入了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强调早期干预、精准化治疗和多学科协作。这些更新不仅反映了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科学、严谨的治疗指导。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儿童脓毒性休克的诊疗方案将进一步完善,患儿的生存率和预后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内容来源:
1.《儿童脓毒性休克管理专家共识(2025)》
2.儿童重症医师分会. 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 30(22): 1687-1691.
●关于新羿生物●
新羿生物成立于2015年,位于中关村科技园,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生命科学与分子诊断的自主创新,拥有在仪器、芯片、材料、试剂、软件等领域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公司发展迅速,申请国内外专利200余项、授权专利150余项,持续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承担国家级科研基金。公司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PCR技术,已获得首个及第二个数字PCR仪NMPA 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三项诊断试剂NMPA 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感染和实体瘤液体活检领域均为首个数字PCR诊断试剂III类注册证,两次获得中国体外诊断优秀创新产品金奖,荣获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总冠军,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公司自主研发的开放式分子POCT一体机及qPCR快检试剂均获NMPA 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公司秉承“创新,让精准触手可及”的理念,发展多指标、高通量、自动化、防污染、成本低的先进技术,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生命科学和分子诊断企业,服务于生命科学、精准医疗、药物开发及健康管理。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168号